論轉型之道、議轉型之路:中國電子召開產業轉型理論研討會
時間:2016-08-01為探討產業轉型理論問題,激發轉型工作思考,深入推進中國電子轉型升級提質增效,7月14日下午,集團公司在北京未來科技城召開“傳統產業轉型之道與中國電子轉型之路”研討會。會議特邀臺灣長庚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教授、臺塑文物館館長王光正和山東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院長李長英作主題演講。中國電子董事長芮曉武、副總經理楊軍出席會議。集團總部各部門、公司在京各單位有關負責同志和管理人員共計60多人與會。
會上,王光正依據60多年來的臺灣產業發展經驗,談了對產業轉型之道的觀察與思考。他以臺灣四大產業政策階段(第一次進口替代、第一次出口擴張、第二次進口替代、經濟自由化)為軸,以五大主導產業(制鞋、自行車、汽車、IT、石化)為經,以兩大組織形態(“變形蟲”、企業集團)為緯,全面梳理了每一階段產業政策引導下主導產業的更替和組織形態的演進,重點分析了臺塑、臺積電、鴻海等代表性企業的轉型發展案例,并指出了臺灣產業轉型的幾點重要啟示——產品與產能彈性、規模經濟與成本控制、范疇經濟、分拆與外移、對新技術與制程的極致創新,等等。王光正認為,企業推進產業轉型沒有固定的道路,必須綜合考慮產業政策、產業特性、產業發展趨勢、自身產業基礎等主客觀因素,走出自己的轉型之路;必須找準產業定位,多元化產業集團尤其要區別對待不同產業板塊,做復合式的產業定位。王光正還就中國電子的轉型升級提出了具體建議。
接著,李長英利用經濟學理論建模和實證分析,講解了產業轉型中的技術創新問題。李長英認為,中國經濟奇跡的一個重要動因就是中國企業承接國際外包以吸收技術溢出,但隨著我國技術吸收能力不斷提高,外國企業逐漸降低外包業務的科技含量,擠壓中國后發紅利的實現空間,再繼續以技術引進為主將更加困難,必須走自主創新之路,擺脫傳統的產業代工模式;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存在一定互補性,沒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連技術引進都難以做好(“門檻效應”),同時兩者也存在一定替代性,長期依賴技術引進會造成路徑依賴和創新惰性,阻礙自主創新,必須堅持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并根據轉型需要適當引進高精尖技術;開展企業并購時應綜合考慮技術創新的需要,注意并購真正的高技術企業等等。
隨后,與會者與兩位專家進行互動交流,積極探討產業轉型中的工作統籌、風險控制、產融結合、對外投資、自主創新、人才引進、戰略定力、資源保障等重要問題,既談了困惑也談了思考,同時對加快中國電子產業轉型提出不少好的意見和建議。
楊軍指出,思維轉型是產業轉型的前提,在中國電子產業轉型攻堅時期舉辦這樣一場理論研討活動很有必要、很有意義。這次活動采用“專家講解+大家研討”的創新方式,專家講解得很好,有理論高度,大家研討得也很好,“頭腦風暴”氣氛熱烈,迸發出不少新想法,總的效果很好。轉型升級的研討應繼續深入,以使大家進一步認識我們的轉型之痛痛在哪,轉型之困困在哪。楊軍認為,產業轉型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成功推進產業轉型要善于借勢,順勢而為:順國家發展之勢,有效對接國家的發展戰略,形成良好的政企互動;順產業發展之勢,深刻把握產業發展的脈動,積極投入代表產業發展趨勢的新領域,培育發展新動能,對于中國電子來說,就是大力發展“互聯網+”、智能制造等新業務。楊軍強調,產業轉型之路沒有一定之規,“因企而異”,“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們要善于借鑒他山之石,更重要的是結合實際加強自主創新,走好中國電子轉型之路,不做模仿者和跟隨者。楊軍最后表示,中國電子轉型發展還在路上,要靠集團上下內外共同努力才能成功,要以這次研討為新起點,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多聽不同方面的聲音,多聽專家和企業的意見建議,加快中國電子轉型發展步伐。
來源:CEC中國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