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跑兩會】全國政協委員、CEC總經理劉烈宏:電子信息產業也要注意產能過剩
時間:2016-03-11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電子”)總經理劉烈宏接受了《中國電子報》記者專訪,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電子十三五期間發展計劃、《中國制造2025》、集成電路并購等問題發表了觀點。
十三五期間重點調整結構
劉烈宏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十三五期間,中國電子有三個重點發展目標。
第一,進一步推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聚焦推進集成電路、軟件、信息化、信息安全、新型平板顯示、信息服務等重點領域的發展。
第二,不斷推進企業結構調整。按照一個版塊一個上市公司的思路推進資產證券化。根據集團所屬企業資產的盈利能力、控制能力和是否屬于主業,做企業結構的減法。包括減少僵尸企業、低效無效資產的企業和非控制力的企業。
“中國電子對僵尸企業有著自己的定義,主要指的是集團盈利能力比較弱、不屬于集團發展的主業、集團控制力比較差的企業,也包括已經面臨生存發展壓力、舉步維艱的企業。”劉烈宏說。
由于自身結構性特點,中國電子從十二五期間開始實行企業結構調整的五年規劃。圍繞低效無效和非控制力企業,中國電子“關停并轉”多措并舉,一部分企業采取關停措施,大部分企業采取轉讓和重組措施。目前,企業結構調整成果明顯,進展平穩,中國電子已經清理了近500家“僵尸企業”。在未來的十三五期間,計劃還要清理150家“僵尸企業”。
第三,要大力加強人才結構調整。劉烈宏指出,中國電子過去主要由制造型企業組成,現在正在向高科技企業的領頭羊轉型。因此,將大力吸引高科技人才、高水平的經營管理人才,包括通過自身培養和市場引進,不斷優化企業的人才結構等。
電子信息產業也要注意產能過剩
對于兩會期間最飽受關注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劉烈宏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總體上看,對于電子信息產業來說,沒有出現像傳統工業企業一樣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電子信息行業的企業對產業發展和規模經濟效益的追求較為理性。
“然而,在電子信息產業的某些領域也存在著產能過剩的隱憂。例如前幾年的光伏產業,正在發生的LED產業,還有大家擔憂的新型平板顯示產業。”劉烈宏說。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在產業還沒有轉型到中高端的時候,容易出現對產業認識趨同、配置資源的模式趨同和發展產業的政策趨同的問題,從而造成產業的疊加效應。而不容易產能過剩的產業往往技術門檻非常高,對資源要素的需求、對技術創新的需求、對人才的需求、對管理抗風險能力的需求較高,不太容易導致產業出現簡單的重復。
他強調,雖然適當的產能冗余有益于競爭、有利于技術進步,但一定要注意避免一哄而上,避免產能過度、過剩,造成對產業發展的傷害。要注意在一定時期,在同一技術條件下,不要過度投資,要理性投資,增強多個投資主體之間的合作和互動,避免同等產品供應量的大幅度增加,避免打破供需平衡。
加強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發展
劉烈宏表示,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要一步一個腳印。“中國的制造業發展要有信心和耐心,抓住重點和難點。中國制造2025并不是簡單的全部聚焦在智能化,而是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和發展階段,分別做好工業化、自動化、智能化。”
他建議,一是要進一步強化裝備制造業。雖然中國很多產品產能已經達到世界第一,但是無論是在傳統工業行業還是在電子信息新興產業,生產這些產品的裝備大部分都是進口的,特別是高端裝備。“我們要關注裝備的國產化、現代化。這也是我們發展新動能的很重要的產業空間。”
二是要加強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的發展。中國電子旗下熊貓電子集團有限公司研發制造了國產的六軸焊接機器人,推出了在新興平板顯示領域自動化的物流裝備,成績初顯,2015年已實現銷售收入超過3億元。
三是要推進為智能制造支撐的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劉烈宏指出,真正要實現工廠的智能化、數字化,必須把機器和每個工藝管理起來,這就需要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
理性準確地看待集成電路并購
在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相關國家政策發布后,各地發展集成電路熱情高漲。自去年以來,中國集成電路企業和相關投資基金頻頻出手,進行海外并購,進一步推進了集成電路技術資源、產業資源的聚集,加快了集成電路產業發展。
“集成電路并購熱潮對產業發展是好事。集成電路產業是一個戰略性、先導性產業,中國的市場很大,產品還大部分集中在中低端,通過并購來優化、聚集資源,總體上是好事。”劉烈宏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
同時,他指出,產業界也存在著一些擔憂。有的企業并購的落腳點,可能并不僅僅是發展產業,而是通過資本運作,通過中國市場、國外市場的市值差來獲取相應的投資利潤。“我們的擔憂是,這推高了一些集成電路企業的價格,有些真正需要資源的企業沒有拿到相應的資源。”
另外,并購熱潮可能會帶來一些擠出效應、替代效應。也許本身可以通過持續不斷的創新,真正把產業、產品發展起來,人才培養起來,但是由于走了并購的捷徑,導致僅僅買了一個企業,而沒有真正把核心的技術、產業買回來。
“總體來看,大范圍的并購本身無可厚非,但是要注意里面的問題和挑戰,理性的準確的看待發展。”劉烈宏說。
來源:中國電子報